奉一顆敬業之心
“功成不必在我,”表明的是一種大格局,彰顯的是胸懷和境界;“功成必定有我,”表明的是一種使命感,是一種敬業之心,彰顯的是責任與擔當。我們應當把“無我”的高尚情懷與“有我”的責任擔當結合起來,不計個人功名,集體利益至上,銳意進取,奮勇爭先,不問前程,久久為功。
俗話說: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。”這個時代不求人人都成為“行行狀元”,只求大家“干一行,愛一行”,熱愛自己的崗位,心懷敬業之心。一人一事一匠心,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的領軍人“竹編師”何福禮,他出身寒苦,14歲跟隨師父到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竹編廠學竹編,歷經時間打磨,數十年磨一劍,終于成為當代竹編工藝大師。他說,這輩子把竹編這一件事情做好,就是敬業,各行各業亦是如此。何福禮在從事竹編工藝的62年中,始終心懷初心,砥礪前行,將自己的那顆熾熱的敬業之心和自己的一生,奉獻給了竹編工藝。不忘初心,方得終始。他不是抱殘守缺的垂垂老者,而是始終在艱辛的傳統手工藝探索路上奮然前行的熱血青年。敬業的心不會老,對事業熱愛的熊熊大火會在心中永恒燃燒。
任何遠航,都注定要迎接風暴;任何攀登,都難免會直面懸崖。2019年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對醫生這個職業發起了強勢的“進攻”,但風暴折不斷桅檣,懸崖也攔不住腳步。一大批“最美逆行者”披荊斬棘的沖鋒在前。如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的敬業模范李蘭娟院士,整日埋頭實驗室,以最快的速度告訴國人預防病毒的方法,不分晝夜,與疫情死拼到底;還有那掛帥逆行,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,84歲高齡的他兢兢業業,義無反顧的站在疫情最前線。《人民日報》官方微博評價他:“84歲的鐘南山,有院士的專業,有戰士的勇猛,更有國士無雙的擔當。一路奔波不知疲倦,滿腔責任為國為民,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!”這些生活中的凡人,都是事業中的偉人。
公與私,平庸與高尚,二者之間都可能只隔一個轉身的距離。同志們,為了國富民強,企業振興轉身加入敬業這個偉大的行列吧。要知道,奔騰的黃河一定比清淺的幽溪更美!望向各行各業,大局觀滲透在每一個員工的品行和對事業的熱愛程度上,員工對工作的干勁彰顯著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。心懷敬業之心,心中有山海,胸納百川;不忿陰霾,不懼塵埃。